精选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通用(九篇)

VIP专免
3.0
2024-08-08
999+
58.06KB
1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精 村振 研 告通用一选乡 兴调 报
防风险,动态监测筑成果
xx “镇紧紧围绕 335” “工作机制,结合镇村实际,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采取 411”工
作法,不断夯实工作责任,确保防返贫动态监测的帮扶机制取得实效。压实四方责任;镇
党委书记亲自抓、主动抓,定期组织召开党委会专题研判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为工作开
展奠定了基础;分管领导具体抓,针对各项工作任务,做到常安排部署、常督查落实,确
保工作安排落实有效;业务干部一线抓,结合镇村实际,镇乡村振兴办 3名干部实行分片
包抓,指导各村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支部书记主体抓,结合工作要求,各村支部书记对本
村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带领村四支队伍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明确一个目标;始
终把化解风险点,防止致贫返贫作为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的底线和首要任务来抓,围
“ ”绕 两不愁三保障 安全饮水和住房安全等方面,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排查工作。落实一个
“ ”机制;严格落实 三级网格化 监测机制,在全镇 12 “个村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 三级网
”格 ,通过月排查、月研判,进一步织密监测网。截止目前,全镇共有监测户 47 户135
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 24 户74 人,脱贫不稳定户 22 户59 人,突发严重困难户 1户2
人。已销号监测户 38 户124 人,9户11 人老人户持续落实帮扶措施。
xx “镇坚持 1+2” “ ”产业发展思路,围绕 一村一品 产业发展,按照规模化开发模式,坚持产
兴振兴的发展理念,构建以花椒、林麝为主导、以烤烟、中蜂、食用菌、魔芋、鲜桃为特
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明确了 5个村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5个村主导产业为林麝养殖,1
个村主导产业为魔芋种植,1个村主导产业为烤烟种植,破解了群众发展产业五花八门,
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的问题。紧盯产业兴旺目标,围绕林麝特色养殖主导产业,在瓦房坝村
“ ”创新试点建设林麝 共享麝区 ,不断将林麝产业发展壮大,真正实现产业带动、增收致富
“ ”的美好愿景。截止目前,瓦房坝村林麝 共享麝区 项目,已完成 209 间林麝圈舍的修建任
务,正在完善水、电、监控等配套设施。全力推进榆林铺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围绕主
导、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目前,榆林铺村林麝存栏突破 1000 余头,中蜂
留存 2500 余箱。三岔村、喇嘛泉村强强联合、村村联建,全力打造三岔万亩椒果园,贯
通连接三岔村石山坪和喇嘛泉村苟家湾及前咀梁 10 公里产业道路环线,先后组织镇村干
部4次花椒建园大会战,建成百亩连片示范点2个,新种植花椒 1000 亩,低产园改造
1000 余亩,持续平整撂荒地 1000 亩,配套建设筛选、烘干车间 400 平方米,购买花椒烘
干、筛选机9台,让椒农不再为烘干花椒犯愁。
xx 镇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花椒、林麝、中
蜂、食用菌、烤烟、魔芋等产业。花椒产业;以三岔万亩椒果园为核心区,辐射带动 xx、
酒铺、喇嘛泉等村,通过边角地利用、撂荒地整理、低产园改造等多种方式扩大花椒种植
面积,提高作务水平,增加群众收益。目前,全镇花椒留存 5000 余亩。林麝产业;以瓦
房坝为中心,在榆林铺、连云寺、酒奠沟等村建设标准化林麝养殖场,全年新修建林麝共
享麝区 2个,林麝养殖基地2个,目前,全镇林麝存栏突破 5000 头。中蜂产业:通过大户
示范带动、支部助力销售的模式,不断扩大中蜂养殖,截至目前,全镇中蜂养殖户 688
户,存栏 15000 余箱。食用菌产业:在榆林铺村、喇嘛泉村集中建设食用菌大棚209 座,
全年投放食用菌 60 万袋;投资 240 万元实施的喇嘛泉村食用菌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将推
动全镇食用菌产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烤烟产业:在孔家庄、喇嘛泉村发展烤
烟种植,全年累计种植烤烟 980 亩。魔芋产业:在费家庄、沙江寺村发展魔芋种植 1400
余亩,并建成日处理鲜芋 13 吨的魔芋精粉加工厂一座。此外,在酒铺村桃花岭栽植的 11
个品种 2万余株桃树今年已开始挂果,今年采摘油桃、蟠桃、白如玉桃等各类桃10 万余
斤,实现销售收入 15 万元。通过产业项目的实施,促使村集体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阶
段,20xx 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 140 万元,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 15 万元以上,4个村
集体经济收入在 10-15 万元左右,其余各村收入均在5“ ”万元以上,彻底消灭了空壳村 。
“ ” “ ” “ ” “按照 八清一改和 八不八保 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标准,秉承既要高颜值 ,更要 好气
” “ ”质的工作理念,以榆林铺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围绕 三堆清理 、残垣断
壁拆除、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理和村庄绿化美化等内容开展了集中整治。推进整村厕所
革命全面清零工作,对 20xx 年整村推进农村改厕未验收通过的户厕全部进行了整改提
升。多管齐下,汇聚合力,采取集中整治和日常保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了人居环境
整治工作。20xx 年,累计投入资金 60 余万元,组织 4000 余人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
治,清理农村垃圾 80 余吨,整治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 40 处,清理沟渠 100 余
“ ”条。同时,按照 边整改、边宣传、边引导 的工作思路,利用网格化管理,落实门前三包
责任制,引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扬正气,并结合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号召广大群众
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做环境卫生整治的促进
者。
精 村振 研 告通用二选乡 兴调 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实施 旅游富
”民工程,把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
有力抓手,着力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特别
“是在寻梦·”中国最美村镇 评选中,康县阳坝镇、大水沟村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全市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探索出了一条贫
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
范村20 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 12 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65 个,农家客栈达到
876 家,8191 张床位,农家乐达到1321 户,其中星级农家乐54 户,星级农家客栈 8家;
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74 家,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 480 家。20xx 年,陇南市乡村旅游
接待人数 828.79 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0.5%,收入 19.1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
“按照市委433” “ ”发展战略中努力把陇南打造成为甘陕川毗邻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
目标,我市以创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市为契机,在打造陇南十大旅游景区、提高旅游开发
水平的同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造陇南旅游品牌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一个不要门票
的大景区,在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中促进精准扶贫。
1、明确目标,聚力扶贫
全市各县区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旅游扶贫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乡村旅
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把旅游扶贫村建成有个性、有特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
“ ”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突出旅游扶贫 主题,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来做乡村
旅游建设项目,尽可能吸收全体村民参与,让精准扶贫的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发展乡
村旅游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旅游扶贫村建设依托当地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
“ ”产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坚持 一村一品,突出特色 ,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 ” “ ”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 原乡原真性,把保护好历史遗存,留住 乡愁 作
为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2、政府引导,行业规范
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建设了康县阳坝、宕昌哈达铺等10 个旅游名镇和
康县大水沟、文县哈南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村。同时要求各县区结合地域特点,储备乡
村客栈建设图纸,免费向乡村旅游户提供,并指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出台以奖代补
政策,每建成一间乡村旅游标准客房,政府补贴一部分,双联单位帮扶一部分,农户自筹
一部分,引导群众打造标准化农家客栈。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各县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道路、供排水和房屋风貌
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山、水、田、林、建筑等原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标准化打造农家客栈,乡村旅游示范村的
接待能力和服 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涌 出了一批道路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 、彰 地务 现 洁显
方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市上自筹资金 2亿多元,建成了贯通两县三片区的
五阳路,为向南开放、带动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重要条件。全市旅游扶贫村通宽
带率达到90%以上,陇南市区公共场所和30 个重点旅游景区、所有星级宾馆饭店均实现了
免费无线网全覆盖。
4、统筹联动,金融发力
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联帮扶单位的优势,帮助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争取项
目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创
办旅游公司,鼓励能人大户领办旅游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
贫。市上重组市信通公司,追加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立新的市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公
司,并要求每县区至少成立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 万元、各县
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00 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奖补贫困村编制旅游规划、开展宣
传推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5、创新模式,示范带动
“一是 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 的花桥模式。由市龙江公司投资,县里提供土地,共同
“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公司。二是帮扶单位+支部+公司+”农户 的凤凰谷模式。康县城关镇凤
凰谷以村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成立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将帮扶
单位和镇上帮扶资金的一部分作为集体股由村上持有,另一部分按每户3000 元的标准作
为19 “户贫困户的股金,其他农户自筹资金入股,年终按股份分红。三是合作社(协会)
+”农户 的鹿仁模式。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成立了羌寨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村内从事农家餐
厅、农家客栈经营和旅游商品营销的农户纳入合作社。四是经营大户带动的草河坝模式。
文县铁楼乡草河坝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能人大户创办白马风情园,引导
农户发展农家客栈、农家餐厅,所需蔬菜、土鸡、猪肉及各种杂粮均由周边农户供应,带
动当地农户致富。
6、新媒助力,加大宣传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展开>>
收起<<
精村振研告通用一选乡兴调报防风险,动态监测筑成果xx“镇紧紧围绕335”“工作机制,结合镇村实际,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采取411”工作法,不断夯实工作责任,确保防返贫动态监测的帮扶机制取得实效。压实四方责任;镇党委书记亲自抓、主动抓,定期组织召开党委会专题研判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为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分管领导具体抓,针对各项工作任务,做到常安排部署、常督查落实,确保工作安排落实有效;业务干部一线抓,结合镇村实际,镇乡村振兴办3名干部实行分片包抓,指导各村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支部书记主体抓,结合工作要求,各村支部书记对本村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带领村四支队伍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明确一个目标...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