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免费
第一篇:《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篇一:《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被他的无界的知识领域,美丽的语言技巧,发人深
省的语言所吸引,让我在一周之内(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读完了。跟随他的笔墨从几代
皇帝或工作或休闲抑或避难的承德避暑山庄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宁安县,再到让苏东坡赤
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国、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
乡有着悠久文明和无数豪家的余姚最后在祖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终止这场旅行
同时跟着他一起剖析了历史问题,理解了科举、魏晋风骨和小人这些深刻的话题。他这个
笔记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了断一些疑难文化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最后
一篇一样,虽然沮丧但都是我们要面对的。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至《历史的暗角》,不管品读历史,还是回味人生,很多难题还需
继续探访,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找到答案但所能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学者亲身去感触
和研究,我们现在文化与商业的狭路相逢,会是怎样一个结果还无人可知,只是对抗一直
存在。
从康熙王朝的盛世到慈禧,一个朝代的兴衰已跃然纸上,避暑山庄也就见证了这些变故。
“ ”佩服康熙的 修德安民不修长城,钦佩他的远见和多方知识。后来的雍正、乾隆虽没有他
们父辈那般伟大,却也各有才华,做了不少贡献,但倒后来的道光、咸丰气数已尽。慈禧
建一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对峙,意味着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
斑。清朝灭亡后,社会动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些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
厚味,就匆匆赶路了,直到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沉思。五十
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是为文化而死。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
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
魂。改朝换代是必然,或许文士不能忍受文化的衰落?
最近看了一些宫廷剧,提到宁古塔,从余的考察中才知道原来在东北,这片让我曾经觉得
富硕、豪爽的土地,原来有过这么多悲伤,阴暗的过去。还好历史不能压倒文明以及文化
的传播,即使在那些被流放者中也能交流出美丽的文字,流传着积极向上的句子。生经多
难情愈好,这实在是灾难给人最大的恩惠,所谓患难见真情吧,这个时候的帮助远比丰厚
的礼品和华丽的语句真实打动人。顾贞观思念吴兆骞写的词作也得到流传,更说服了纳兰
容若的鼎力相助,终于将朋友救出。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
至今。东北人的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吧。从宏观来说,
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
乱创造出了一些文明,但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比较这样限度的对生理心理的严重
侵害,还是磨灭了很多人才。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
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部分文人之所以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
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变在变,但内心
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些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
的卑贱一样。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
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再生死存亡的边缘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
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比之于山川湖泊、大漠荒原,都市是非常脆弱的,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然而都市的
热闹却是人性的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
悲剧。除了像庞贝古城那样纯自然力的毁坏之外,致使许多城市消亡的原因还在于人类自
身。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使他们既迷恋城市、觊觎城市,又与城市
过不去呢?渤海国从曾经的繁盛走向灰飞烟灭,我们只能说,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
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碎了,醒来一片荒凉。纵然城市这么脆弱,我尽管喜欢
安静、崇尚自然,却还是以一个现代人的想法渴望着无数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能。只是希
望我们的城市能有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包容与绿洲般让人心旷神怡的空气。
苏东坡的经历说不顺也还是幸运,能在中年超脱,得到如此佳作,传世千古。一部中国文
化史,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
群挤眉弄眼的小人。黄州的凄苦,让苏东坡更加超脱,洒脱勇敢,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
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
常。像他这样的灵魂竟然寂静无声,迟早会创造一个宏大的奇迹让世界震惊。成熟是一种
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吵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去过湖南两次,还是错过了岳麓书院,只知现今指点江山的橘子洲头,不知千年文人培育
之地的书院,但不知现今能否找到点远古的学识,感受到那种学习的氛围呢?书院包容了
众多的学者,求知若渴的心,虽然将学者还是文人都受到过打击,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播从
没有中断。朱熹的教学影响着历代的学者,当时的好学远非现在所能比,过于浮躁的社会
使得对文化的理解过于浅显,对知识的追求过于单薄。谁能保证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
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而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诚然,过一段
时期总有人站出来为教育和教师张目,琅琅书声,响彻九州,但岳麓书院可以作证,这一
切也恰似潮涨潮落。不知怎么回事,文明这个文明古国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机
制,三下两下,琅琅书声没了,代之以官场寒暄、市井嘈杂、小人哄闹。在人的整体素质
特别在文化人格上,文明究竟比朱熹、张拭那个时代长进了多少?他们又曾预料到这个时
代的现状么?而我们,是否也能由此去猜想今后?人类历史上,许多燥热的过程、顽强的
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何悲凉。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
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
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结局,我们都不要问。
一直山西是个比较穷的地方,除了那些暴富的煤商,靠压榨着贫苦大众的生命捞钱,那有
钱的也让我觉得那钱不干净,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唯一的好感是平遥古城,那个让我向往
的地方;大学时一个朋友的是山西的,才让我觉得可能山西也还可以的,至少他的为人还
有平常生活的宽裕度让我觉得那是一个有穷有富的地方。直到今天看到余老师的《抱愧山
西》,我是和他一样的感觉,惭愧,那个让我所谓苏南人有点不屑的地方,原来曾是全国
最富庶的地方。晋商原来那么有经商头脑,那么聪明,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着几乎覆
“ ” “盖全国的财富。苏州的 中国戏曲博物馆 让多少艺术家惊叹不已,原来这只是 三晋会
”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
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把风光占尽。宋霭龄的丈夫孔祥熙这位国民政府的财政
“ ”部长也是从山西太古县走出来的,这里曾被称为 中国的华尔街 。平遥西大街更是吸引着
全国的商人在此建立分号,以及当地的日升昌等著名的票号,可见繁华必当不一般,虽然
现今还不萧条,但有不少庄严沉静的古典建筑外部添饰一些五颜六色的现代招聘,与古典
建筑的原先主人相比,显得有点浮薄。乔家大院正是在这条街上,全国各地的大宅深院见
得多了,但一进这个宅院,诸多名园便立即显得过于柔雅小气。义无反顾的出发,并不一
定能到达预想的彼岸,在商业领域尤其如此。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与他们良好的整体
素质有关:其一,坦然从商;其二,目光远大;其三,讲究信义;其四,严于管理。以上
这些不仅让这个山西商人团体一起富庶,也是现今从商成功的不二法则。为何,山西无数
商家最后经历了败落,自身有原因,商业机制的时代性转换固然是个原因,但是上个世纪
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才是真正主要的原因,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
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先是太平天国后是辛亥革命,将修养生息一段世纪
的山西商家彻底打垮了,山西商家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走西口的旅程,终于走到了
终点。晋商的鼎盛春秋长达数百年,它的衰落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要创造一个辉煌何
其难,可是毁掉一个文明却又是如此之快。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上黄鹤楼,却引发的强烈的被遗弃感,肯定是和当
时的处境有关,茫茫江山,何处是我家?我去黄鹤楼时可能心境大好,有那么多人陪着,
只是望着长江将武汉划分为三块,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下流淌着沿江文明。可能我还年
轻,也可能我的条件太优越,只感于景色,却没有更深刻的思考,没有思念家乡,因为我
不是置身异乡,而是去出门旅游,也就没有那种失落的找不到家的感觉。在一般意义上,
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多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
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最开始因为不习惯异乡的生活而怀念爸妈,怀念家的温暖
舒适,后来逐渐习惯了,就不想家了,而今一直在外面学习和工作的我,开始逐渐意识到
家的可亲可近,最让人牵挂的当然是家里的人。余先生也因此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余姚,因
为浙江和我家靠得挺近,早也听说过这个地方,原来还记得有余姚电视台的,现在装数字
电视收不到了。没想到这个县城还藏着7000 多年前的文明,有着如此深远的历史,作者
曾因有着余姚口音而被人笑,可是后来完全抛弃后,知道家乡的可爱,出了如此的名人学
“者。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和邵晋涵都是余姚人,而范仲淹的名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
”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里的先生严子陵正是余姚人是也。逐渐发现故乡在追踪和包
围着他,连大学的教授都是自己的老乡,亲切感使然。余姚离家这么近,还有良渚文化的
发现,让我更想踏上这块土地,去感受远古文明和近现代学者大家的风范。美国人类学家
—— ——摩尔根指出,梦寐野蛮 文明这三个阶段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普遍阶梯。文明
是对蒙昧和野蛮的摆脱,人类发展大大过程如此。文明有可能盛载过野蛮,有可能掩埋于
蒙昧;文明易碎,文明的碎片有可能被修补,有可能无法修补,然而即便是无法修补的碎
片,也会保存着某种光彩,永久地让人想象。区区如我,毕生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带有
某种文明光泽的碎片罢了,没有资格跻身某个遗址等待挖掘,没有资格装点某种碑亭承受
供奉,只是在与蒙昧与野蛮的搏斗汇总碎得于心无愧。余老师是谦虚了,至少余姚人现在
都知道他,都为除了这样一位学者而感到自豪,他为故乡带去了骄傲和文明。想想自己的
家乡出了柳亚子、张应春这些勇敢之士,而我现在所能做的只是以他们为荣,以故乡的风
土人情自豪,却没能为故乡带去任何光彩,也是自己惭愧的,可能注定自己就要这样平庸
了,但是我会让故乡蒙羞,我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故乡的景美人更美。
“ ”只在爸妈去海南旅游的照片上看到 天涯海角 ,祖国版图的最南端,于是跟随余老师的脚
步领略海南的风土人情,自然美景,听他述说着天涯故事。从一个故事引入,只有在天涯
海角,绝壁死谷,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一切才变得深刻。海南很久之前一直被认为
荒蛮,无法让人生存,直到冼夫人统治海南,使岭南与中原大地真正建立了空前的亲和关
标签: #读书
摘要:
展开>>
收起<<
第一篇:《山居笔记》读书笔记篇一:《山居笔记》读书笔记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被他的无界的知识领域,美丽的语言技巧,发人深省的语言所吸引,让我在一周之内(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读完了。跟随他的笔墨从几代皇帝或工作或休闲抑或避难的承德避暑山庄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宁安县,再到让苏东坡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国、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乡有着悠久文明和无数豪家的余姚最后在祖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终止这场旅行同时跟着他一起剖析了历史问题,理解了科举、魏晋风骨和小人这些深刻的话题。他这个笔记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了断一些疑难文化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最后一篇一样,...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Jazy
分类:实用范文
价格:免费
属性:14 页
大小:60.32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