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新版多篇】

VIP专免
3.0
2024-08-12
999+
56.97KB
2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导语】春望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为范文海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
来帮助。
春望教学 篇一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邱晓云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 杜甫。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
大震动。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
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
——律 《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
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 ” :本诗的题目是 春望 ,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
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 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
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 ” “ ” “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 国 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 破 交代了历史背景,以 春 标
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
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
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
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
境。(略)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重
“ ”点赏析 深 :
“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 草木深 ,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
……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 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
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
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
“ ” “ ”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 深 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 草木深 实意是
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
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破
“ ” “ ” “ ”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 国破 对 城春 ,两意相反, 国破 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 城
” “ ” “ ” “ ” “春 对举, 国破 之下继以 山河在 ,意思相反; 城春 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
” “‘ ’ ‘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 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 草木
’ ”深 ,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
言)
赏析颔联
问1“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
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问 2:
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 本 人之物, 人 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 ,百 来 托心情的愉悦鸟为娱诗 们 锦 鸟齐鸣 衬
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乐。
第二种,以花 人,花好似在落泪, 仿佛受惊 。感 恨 ,花也 泪, 也惊心。鸟拟 鸟 骇 时别 溅 鸟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
郁之情。问 3“”“”:这一联中的 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
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
点,指定式)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 望 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
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
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
“ ”说家书抵万金。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干。 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
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
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
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
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 ” : 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
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
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
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望
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 “ ” “ ”岁,却已白发 ,而且稀到 不胜簪 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
“ ” “ ” “ ” “么使诗人如此? 是 感时 , 恨别 所致。是 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
”繁霜鬓 。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
“ ” “ ”何快慰,却为 感时 、 恨别 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
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
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
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问 4:相比《望
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从背
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 ”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从情感上
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
《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
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
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摘要:
展开>>
收起<<
【导语】春望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为范文海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春望教学篇一设计《春望》教学设计清华附中邱晓云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赏...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