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保大会上的讲话38

VIP专免
3.0
2024-10-04
999+
87.99KB
7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最新环保大会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面是小编
给大家整理的最新环保大会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
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
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
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
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
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也。”《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
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
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
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同时,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
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
虞衡制度。《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
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秦汉时
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虞衡制度
一直延续到清代。我国不少朝代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
1
重惩,比如,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
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
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
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
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
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
顷流沙之下,那里当年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河西走廊、黄
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
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
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有
关。
20xx 年5月4日,我们召开了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
会。我在会上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
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
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
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
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
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
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
2
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
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
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
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
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
到平原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
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
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
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胡焕庸
线”东南方 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 94%左右的人口,以平原、水
网、低山丘陵和喀斯特地貌为主,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该线西北方
57%的国土,供养大约全国 6%的人口,以草原、戈壁沙漠、绿洲
和雪域高原为主,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说基本国情,这就是其中
很重要的内容。
党的xx 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
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
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
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
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
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
3
标签: #环保
摘要:
展开>>
收起<<
最新环保大会上的讲话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最新环保大会上的讲话,仅供参考。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