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

VIP专免
3.0
2024-10-10
999+
43.66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
地处三市五县交界之处的响水县黄圩镇,曾经是一个穷得出
了名的地方。过去有民谣称:“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这
里的“黄”即指黄圩,贫困程度可见一斑。全镇原有 24 个行政
村,14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1719 人,耕地面积 56603 亩。1994
年底,黄圩镇财政收入 9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65 元,国内生
产总值 4580 万元,全镇瓦房率不足 30%,一半以上的农户住着低
矮破漏的草房,全镇 90%的村民饮用污染严重的沟塘河水,肝
炎、肠道传染疾病发病率较高,农民以玉米、山芋等粗杂粮为主
食,生活相当贫苦。
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黄圩镇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
落后,全镇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晴天车子一过,黄尘滚滚,后车
观前车,黑车转眼成了黄车;雨天土路则成了泥浆路,车子进得
去出不来。全镇 25 所中小学教学设施极其简陋,近一半校舍为危
房,许多适龄儿童迫于家境贫困而辍学。
1995 年省国信集团进驻黄圩开展扶促工作。十年来,在黄圩
先后派驻 8 名厅处、级扶贫干部,累计在黄圩投入扶促资金近
1000 万元,办实事 200 多件,领导现场办公 100 多人次。十年
来,在扶促队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黄圩镇
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截止 20xx 年
11 月,黄圩镇已经完成财政收入 65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284 元,国内生产总值 18641 万元。
理思路深情绘蓝图
1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黄圩这片贫瘠的土地,
面对黄圩 3 万多干群满怀希望的目光,1995 年,由省国信集团组
成的驻黄圩进行挂钩帮扶的工作队员明确表态,“不脱贫不脱
钩,不达小康不撤兵”,他们来到黄圩刚放下行里,就一头扎进
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
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详实的扶贫工作
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
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群
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
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
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无论是乡镇主导产业还
是一般产业,不论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
地干群自身有积极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在
资金使用上,坚持无偿资金有偿使用,除了对改水、铺路、草危
房改造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采取无偿投入外,对经济发展项目大
多采取抵押担保贷款的形式投入。实践证明,无偿资金有偿使用
的资金使用方法,不仅可以将扶贫资金用于再投放,扩大扶持
面,提高资金利用率,又减少部分村、户过于依赖扶持的现象;
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有奖扶持,项目补贴,对困难村、户自身积
极发展致富项目的实施“奖励+补贴”的办法,多上项目的多奖多
补,少上或不上的,少奖少补或不奖不补,对讲信誉守信用的
村、户,逐步提高奖励额度和补贴比例。这种用市场经济理念进
行帮扶的方式,极大的增强了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意识,加
2
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通过两年的扶贫,基本实现了村村脱贫的
目标。
1998 年根据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围绕三年达小康的目标,及
时调整工作思路,将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民办实事上。他们在
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后,认为要让黄圩人民彻底摆脱贫困,
必须采取强根固本的方法,决定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希望工
程、安居工程、甘泉工程来构筑黄圩村通道路、教育、草危房改
造、降氟改水的主骨架,使黄圩经济再次实现历史的大跨越,开
创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办实事情暖百姓心
实施“基础设施工程”,夯实了脱贫致富基础。农业生产设
施的落后,是导致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几年
来,省国信集团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
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小康进程的基础性工作。在水利建设中,
认真贯彻“防洪保安为主,洪涝旱渍兼治”的方针,坚持全面规
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防洪保安工程、
农业节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村通公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的成绩。1998 年至20xx 年先后投入帮扶资金 300 多万元,完成
改造中低产田2.4 万亩,新建防渗渠 14.9千米,新建、维修涵洞
411 座、电灌站 76 座,农桥27 座,配套建筑物280 座,节水灌溉
面积 0.8 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
综合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黄圩镇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3
摘要:
展开>>
收起<<
十年扶促铺就小康之路云梯关下铭刻不朽丰碑地处三市五县交界之处的响水县黄圩镇,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过去有民谣称:“小小张黄六,直通华东局”。这里的“黄”即指黄圩,贫困程度可见一斑。全镇原有24个行政村,1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719人,耕地面积56603亩。1994年底,黄圩镇财政收入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国内生产总值4580万元,全镇瓦房率不足30%,一半以上的农户住着低矮破漏的草房,全镇90%的村民饮用污染严重的沟塘河水,肝炎、肠道传染疾病发病率较高,农民以玉米、山芋等粗杂粮为主食,生活相当贫苦。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黄圩镇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全镇没有一条象...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