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精选多篇67

VIP专免
3.0
2024-10-16
999+
68.73KB
4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精选多篇
第一篇: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
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在有效期内 做合格父母
真的很高兴能和小学的家长一起聊聊孩子培养的话题,为什
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家的孩子小,还有很多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
机会,等到孩子大了做父母的也就失效了,即使明白了教育孩子
的道理也属于后知后觉,来不及了。我看过家庭教育的 33 个信
条,总结的很有道理,有很多条都和我的实际做法不谋而合,其
中第 27 条写到在孩子 3 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
型父母。在孩子 9 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
母。在孩子 13 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
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我欣赏的还有一
句话:做父母是有效期的,孩子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
珍惜的時候,他就把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正常我应该这么介绍自己的儿子,他小学六年 12 次获得山师
附小的特优生,在班里是中队长,学校是大队委,天天执勤,每
周播音,是学校十佳少先队员,济南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大赛二
等奖,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优秀小记者。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外国
语学校和山大附中,目前是山大附中初二在校学生,担任班长,
学生会自律部副部长,演讲朗诵社社长,第一学期末考试班级第
一,级部第九,第二学期期末班级第一,级部第二,获得一等校
长奖学金,多次主持全校大型活动,学校年级辩论赛中四轮胜
出,和队友一起获得冠军。但是我更愿意这样介绍自己的儿子,
1
他懂得分享,所有喜爱的东西愿意与朋友共享;他遵守秩序,从
不乱扔垃圾、违章横穿马路;他关爱家人,知道心疼和体贴父母
长辈;他明白职责所在,学习自觉自愿,追求上进卓越;他礼貌
待人接物,能做到为别人开门、等电梯,在快餐店饭后把餐桌收
拾干净恢复原样;他善于沟通交流,听得进去道理,从不行无礼
之事。尤其是进入中学,让我更加欣慰的是他热爱运动,喜欢上
了篮球,他为人谦和,热心公共事务,把大把的精力用在了学习
之外,成绩上又能保持适当的名次。说起开门等电梯,我想到不
久前在微信上传播的一篇小文章:你有扶门的习惯吗?欧美国家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在公共场合扶门的习惯,走在前面的人都会回
头看一下身后有没有人,然后扶着门等身后的人过去,这个小小
的动作体现的是礼貌和教养,是郎咸平教授得出自己不如师弟混
得好的大道理。教育无小事,但教育全是来自于小事。教育孩子
的经验我不敢谈,想有几句话和在座的家长们分享,这是我自己
的观点,也是我培养孩子的行动指南:
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父母是最好的开掘者
我们来看一下世界最优秀的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特点吧:1.
优异的学术成绩和研究能力;2. 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3. 非凡
的特长表现;4. 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背景。组合起来哈佛大学的录
取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学术能力和水平、领导能力和创新能
力、个人品质,这其中只有一条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好有点儿
关联,但又不一样,学术成绩指的是在某个领域有所创新有所建
树,而绝对不是能够用别人教给你的办法解题,也不是在考试中
2
获得高分。对照哈佛的招生条件,大家觉得是靠学习成绩好考上
容易些,还是靠独特的个人经历上哈佛容易些呢?(比如登上珠
峰,比如在山区支教一年,比如骑车环游中国)
我有一个同学 1995年去了美国,在那里生育培养了两个孩
子,她告诉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在班里评出许多个 no1,几
乎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孩子自己找出自己的
优点,老师和父母也帮助孩子发掘并培养孩子的优点,有人是数
学王子,有人是歌唱天才,有人棒球打得最好,有人折纸折得最
漂亮。无论将来的理想是做一名卡车司机还是一个面包师都会得
到真诚的鼓励。无论我们接受与否,事实就是这样,不可能每个
孩子都学习好、考试棒,将来能成为专家、官员和企业家也只是
凤毛麟角。但每个孩子一定有他的长处和闪光点,现在我们所处
的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孩子的每一个长处加以培养和鼓励都有可
能成为我们孩子现在的喜好,和将来谋生、创业以及成功的基
础。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恢复高考以来,各省的文理科状元都
没有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佼佼者。还有所谓“第十名现象”:第
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
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
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根据研究者解释,这个
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么多,学习的
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至于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
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
性。
3
摘要:
展开>>
收起<<
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精选多篇第一篇: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在有效期内做合格父母真的很高兴能和小学的家长一起聊聊孩子培养的话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家的孩子小,还有很多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机会,等到孩子大了做父母的也就失效了,即使明白了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属于后知后觉,来不及了。我看过家庭教育的33个信条,总结的很有道理,有很多条都和我的实际做法不谋而合,其中第27条写到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我欣赏的还有一句话...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