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报社实习总结(通用3篇)

VIP专免
3.0
2024-11-30
999+
45.68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暑期报社实习总结(通用 3 篇)
暑期报社实习总结 篇 1
20xx 年 7 月 7 日,我来到了鲁中晨报传媒大厦,见到了预约
好了的老师。正当我以为事情会按照我的预料发展——也就是自
己会被安排到报纸的新闻部或者热线部开始无休止的忙碌的时
候,一点点外改变了我这次小实习的常规路线。由于老师已经不
在记者部工作而是主管一本叫做《迷你周末》的杂志时,我也就
被理所当然的在这本小杂志中度过了一个复杂的 30 天。
起初我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因为我是在想不出这本校杂志
能够给我带来多少专业方面的锻炼,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
渐渐的改变了这种想法,而渐渐的意识到无论什么对我这个一穷
二白的菜鸟来讲都是一种收获。
我可以毫不隐晦的说我的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离看
书,看杂志。一开始我也是不是十分理解我费事么要花费这么多
的时间浪费在观察上面。后来也慢慢的也意识到看书是完成一个
新闻专业的学生从办报纸到做杂志的观念的转变,也就是对语感
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出自己的认识,做报纸做得就是一
种下里巴人的通俗的新闻形式,它不要求有多高的文学造诣,但
求易解;但做杂志起码已经是完全脱离了新闻领域,尽管他还能
够对当今的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评述,但是新闻的时效性已经对
其失去了作用。从语言方面来讲报纸力求简明,而杂志有着很明
1
确的受众群体,所以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的特征,或是唯美,或是
纪实但是绝对不想报纸那样干瘪,除了事物本身之外杂志的编者
往往还透漏着自己的一点个人偏好
每一本杂志都有着自己的,由于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研究杂志也成了我给自己定下的一个任务,在这期间我曾经
认真的翻阅了《名牌》《城事》《青年记者》基本杂志,也颇有
一份心得,《名牌》杂志由于其大众化的特曾难道这前卫的潮
流,凸显这80 后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由于其在内容方面大
胆的追求而取得成功,《城事》由于是在淄博地区创办的一本刚
有雏形的杂志极具本地的气息,整本杂志是按照一定比例来报答
淄博的过去和现在的,朴实自然尤其是图片的选用是其制胜点之
一,而《青年记者》与其说是一本书,更不如说是一本教材,一
个学术交流阵地,上面个各流派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际结束后我也意识到从报纸道杂志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
升华。因为以前我根本没有接触过报纸,所以一接管杂志在所难
免有偏见,这好比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上过基层就去了当小组长,
现在也明白这是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总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没
有好基本功。说来也有意思,等啥时候习惯了办杂志的心理,习
惯了这样的小资情调等到再有机会去报社实习的时候就得咱转换
思维了。
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是老师的建议,也是我在实习期间努
力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在实习过了一半之后,也慢慢的感觉到在
学校里面所收到的教育过于传统,缺乏灵活。学会变通是十分重
2
要的,尤其是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讲,新闻是一种极具“灵
性”的东西,好多有用的都是从业人员的灵光一闪啊,而这种东
西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尽管有勤能补
拙这一说,但我仍然坚信有些天分东西是勤奋不回来的,是注定
的。就拿鲁中晨报奥运小组发回来的稿子和图片,有的记者的东
西就是那么普通,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记者拍回来的照片总能让
人感到灵光一闪。当然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一行。每
次想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采写老师老程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说我们
班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来能够从事新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
了,当时我还是一副打抱不平的样子,现在看来,这个数字明显
太乐观了。话再说回来,尽管传统的教学带给我得,动手机会少
之又少,但是就实践得情况来看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机会,
心中也是有点遗憾,这样也好,最起码在最后来的道路的把握上
有所侧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工作本
身其实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下面还是回到正题,简简单单得对小实习中基本功的锻炼做
一下总结,采访(主要是杂志方面)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其
实什么样的采访都有,关键是你在采访开始之前的准备有多少,
创造了一个怎样的采访氛围。在谈话得同时不要被自己的采访对
象牵着走,(这是我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时刻记着自己的采访
目的。写稿方面,第一次写稿时满腔热情,然后 3000 字就被枪毙
掉了,稿子没写好我听取了以下得两个方面的建议,意识采访工
作没有做充分,另一是很有很好的嵌入杂志的风格。
3
摘要:
展开>>
收起<<
暑期报社实习总结(通用3篇)暑期报社实习总结篇120xx年7月7日,我来到了鲁中晨报传媒大厦,见到了预约好了的老师。正当我以为事情会按照我的预料发展——也就是自己会被安排到报纸的新闻部或者热线部开始无休止的忙碌的时候,一点点外改变了我这次小实习的常规路线。由于老师已经不在记者部工作而是主管一本叫做《迷你周末》的杂志时,我也就被理所当然的在这本小杂志中度过了一个复杂的30天。起初我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因为我是在想不出这本校杂志能够给我带来多少专业方面的锻炼,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渐渐的改变了这种想法,而渐渐的意识到无论什么对我这个一穷二白的菜鸟来讲都是一种收获。我可以毫不隐晦的说我的实习的大部...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