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读后感700字(精选3篇)3127

免费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700 字(精选 3篇)
关于 的 后感论语 读 700 字 篇 1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
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 20xx 多年前的孔
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
∶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 君子
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
“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
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 人洁以进,
”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
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
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 ”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 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
”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是说,熟读《诗
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
“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
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
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关于 的 后感论语 读 700 字 篇 2
“ ”自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直至 20
“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
”的工具 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
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
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 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
” “ ”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 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
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
“ ”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
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 ”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 君子动口不动手 、 观棋不语真君
”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
“ ” “ ” “ ”称,是理想的 中庸的人。比如 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
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
” “ ”戚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
“” “”“守 周礼 ,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 正名,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 “ ”足 。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当鲁国大夫季
“ ” “ ”氏 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 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 克己
” “ ” “ ” “ ” “ ”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循 礼 ,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 ,这里爱的 人 是指上
“ ” “ ”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 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 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
“ ” “ ” “ ”把仁当作人的标准: 仁者,人也。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
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
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关于 的 后感论语 读 700 字 篇 3
2500 多年前,曾有位先哲,他一生命运多舛,但是他的思想却很可 。他有芸芸数千贵
位弟子,其中又有72 “ ”贤人。没错,他就是孔子。自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
“ ”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历经波折。然而,在 2520xx 年后的我
——再打开儒家文化的典籍《论语》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碰撞呢?
——我记得上个星期有位老朋友问我借一本很难买到的书,而我 一个对书籍和电子产
品珍爱有加的人,是不会随意出借这两样东西的。更何况那是我 5·1 节一个人空着肚子
挤着公交绕了一大圈才买回来的。我将书双手抱在怀里,站在房里来回踱着步子,时不时
亲吻一下它,时而又仰头看着墙壁。经过一番思想较量,我决定将书出借,因为孔子教会
“ ”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为这位朋友比较粗心,所以我在借给他时,反复叮咛他要好
好保管,这才放心的把书交到他手里。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在传递一种信任,如果没有信
“ ”任,又何来施于人 呢?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变得慷慨,热情,大方;就是这种
思想,让中华民族懂得彼此信任;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站得巍峨,屹立于世界的东
方!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经典的言论,受益终生的句子。它交我的是人生的哲学,而且
“它以它独有的魅力渲染中华民族,更感染着世界。然而,我要进一言的是: 《论语》毕
‘ ’”竟是孔老夫子的一言,也会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正如孟子所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仍然是这个例子,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真的不能借给别人吗?如果自己的东西恰恰是
别人所需要的呢?自然界的生物链恰恰就是最好的反例:动物的废弃物不是植物最好的肥
料吗?
我觉得言行就是我读完《论语》最大感受的体现,而人的感受可能也就那么微妙,无
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只能依靠行为艺术来传递思想。至于《论语》我就觉得它是我生活
“ ”的一面镜子,我依照它来 三省吾身,但也不被幻想蒙蔽,时而也要坚持自我。这就是我
的《论语》!
标签: #读后感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700字(精选3篇)关于的后感论语读700字篇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文海小编1
分类:心得体会
价格:免费
属性:3 页
大小:40.21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