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31篇)
VIP专免
3.0
2024-07-10
999+
64.43KB
1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31 篇)
学 代楷模朱有勇先 事迹心得体会 篇习时 进 1
“ ”穿迷彩服的田间 教书匠
20__年,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开会商量由哪个院士来牵头这一
重任。当时 60 “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 我最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带着团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在村里建立科技小院,把实验室搬
到田间地头,5年来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地示范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等作物
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群众素质性贫困突出。于是他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
队,创办了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学员是来自全县各乡镇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农民,课
堂就设在田间地头。从选良种栽种,到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从采收包装到产品推广,
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专家亲自授课。老师和学员一样,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对农民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很多学员培训回家后,不仅自己种冬季马铃薯
”和林下三七,还带动全村群众一起种,一起增收脱贫。 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3年多来,
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已开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电子商务等培训班,培养
了近千名致富带头人。
“我们是教书匠,没有钱,就把科技知识教给农民,教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没什
”么了不起。 朱有勇淡淡一笑说。
学 代楷模朱有勇先 事迹心得体会 篇习时 进 2
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典范。
12 月2“ ” “日,朱有勇荣获 时代楷模 称号。多年来,他研发的 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
”害 技术,已在全国 10 省区市推广 6000 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
“ ”的 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 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
可以减少 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 20%~30%。
这是坚守初心的科研示范。
30 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
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
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有人说,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总是难以割舍对土
“ ”地的感情与牵挂。正如他所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
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 一道不会回
”答的考题 。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
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 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
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 80 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
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
“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
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途径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
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
“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 细节 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
了。经过30 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
学原理。
20__ “ ”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 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 为题,作为封面文章
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
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
“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其实就是改变播
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 在排好 ,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现 队 ;今年
”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 朱
有勇笑着说。
学 代楷模朱有勇先 事迹心得体会 篇习时 进 3
——驻拉祜山村、带老乡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10 月,一 会在云南省普洱市 拉祜族自治 大塘子村 行,朱有勇院士扶场竞买 澜沧 县 进 贫
工作站科技扶贫项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现场,各企业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
“价,他赶紧叫停, 我们要种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价格太高,不是我们
”种植的目的。
发明专利20 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 18 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
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
“ ” “ ”叫他 农民院士 。 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20__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澜沧县开展对口帮扶。这里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脱
贫攻坚主战场。讨论会上,院士云集,环顾一周,当时已经60 岁的朱有勇发现自己最年
“ ”轻,毅然挑起了大梁, 我最年轻,我来干。
进村考察,朱有勇连连叹气,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
“ ”是很多人的全部家当。 是真的穷,但是不该这么穷。 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
“ ”法,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种植野谷、玉米和打猎
为生。在中国工程院进驻之前,这里的很多村民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
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__年,蒿枝坝就实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却并没有让当地村民
“ ”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 这里不是资源贫困,是典型的素质贫困。 信息闭塞、语言不通、
“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当地贫困的根源。这里的贫困让朱有勇一股热血涌上心头, 越
”是艰难,科技扶贫就越有大作为。
“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
调研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后,冬季马铃薯成为朱有勇及其团队试点扶贫的第
一个重点项目。
但在项目推广初期,却吃了闭门羹。院士的名声,在这个小坝子上并没有太大的作
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们怀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间,村里尝试种植新品种却惨
“ ”遭市场滑铁卢 ,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阴影。
“难道院士比我们农民更会种地吗?”“种地就是挣口饭吃,还能指望着挣大
钱?”“冬天种了,卖给谁?院士还能管你卖土豆?”
村民的疑虑,是摆在朱有勇面前最实际的问题。为证明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
选择了用事实说话。
在当地政府和云山村村委会的支持下,100 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正式上马。带
着新研发的马铃薯品种,朱有勇扛起了锄头。每天一大早,就在田里扎了根,有时候甚至
直接跪在田里,双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20__年11 月,冬季 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 种下。从播种、看 、 水,每个马铃 坝 护 浇 环
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__年3月,密密麻麻的 薯破土而出,平均马铃
亩产 3.3 吨,最高亩产 4.7 吨,产值达90 万元。
“刘扎袜是第一批贷款入股种植的村民,这个项目让他增收上万元, 没想到院士还真
”的管我们卖土豆啊。 过去的冬季闲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门槛快被村民们踏破
“了。 要让村民们真正看到效益,我们可以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朱
有勇的科技种子在这里结出了果实。
“ ”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
摘要:
展开>>
收起<<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31篇)学代楷模朱有勇先事迹心得体会篇习时进1 “”穿迷彩服的田间教书匠 20__年,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开会商量由哪个院士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带着团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在村里建立科技小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5年来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基地示范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等作物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群众素质性贫困突出。于是他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创办了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学员是来自全县各乡镇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农民,课堂就设在田间地头。从选良种栽种,...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