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调研报告(精选3篇)

VIP专免
3.0 2025-04-11 999+ 46.32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医疗器械调研报告(精选 3 篇)
医疗器械调研报告 篇 1
**县属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贫困县,人口 57 万。全县乡镇
以上的医疗机构 45 家,具有经营二类以上医疗器械资格的经营企
业 37 家。县级计生服务站一家。我县于 20xx 年起启动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几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和药
品经营企业中建立了监测网络,收到的报告数量也逐年增
多。20xx 年收集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10 例,20xx 年
全区 40 例。20xx 年全县收集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60
多例。但据推测,目前收集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依然
与实际发生数量相差甚远,而且从已收集到的报告看,整体质量
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重点监测品种的报告不多。这些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医疗器械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笔者在此结合医疗
器械的日常监管经验,发表个人浅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促进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一、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任何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相关事务的促
进和推动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目前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监测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里面缺乏
针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相应条款,《医疗器械不良事
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至今仍未颁布。20xx 年 3 月 1 日开始
1
实施的《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尽管在第二
十三条规定了使用单位应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但对不上报行
为无相应的处罚条款。这些已成为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
告的根本原因。
2、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认可。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比,具有
相似作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则起步较晚。不仅如此,
从管理者到生产企业再到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
作的重要性都未真正认识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器械不
良事件的报告。管理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不良事件监测是医疗器械
上市后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方面不
视;生产企业识不淡化或回避器械自身存在的安全
问题,缺乏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员害怕由此引起
医疗纠纷、不了不良事件的概念、上报范围时限等是不
事实。此种种,无不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
3、医疗器械业人缺乏。一是医疗器械涉及学科门类较多,产
品、规格分类较,医疗器械产品具有数量大,品种多,涉及门
类广、学科多的特征按照现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我国医疗器
械共分 43 个大类,259类,涉及物理()、
化学、机械、材料学等基础科学有各学科交叉合应
用,技术领域之广、技术水平之高是其行业不能比的。以
特征决定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复杂分析评价工作的
度。而一些医疗机构缺乏医疗器械工程业人,管
理人无法有质量管理能。二是在整个监管程,普通
2
在重药思想,药品监管部门医疗器械业人严重缺乏,
监管人对医疗器械产品、法规识的缺乏也制约着医疗
器械监管水平高。医疗机构械人对与医疗器械尤其是高
风险医疗器械有关的法律法规了,在采购、验收、入库
出库、使用各个环节忽视查验产品质量。
4、监测网络不全。不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未开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目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已经较为全。但医疗器械报告和监测工作仍是一个生事
单位负责人、医员等相关人缺乏正认识,对其危害性了
有引起足够
,医疗器械的使用在从医门诊向庭转移
年来,随着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自身质量的
程度逐渐加强,家庭拥有的医疗器械呈现从价格低廉、结构
单、数量单一价格昂贵、结构复杂、品种多趋势
包括保健产品(理疗、制)、精诊断设备
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价格都在几千元甚至上万
有器械的说明书或者使用指南通常都是针对业人
话”,对于行的使用者人来
销售商的目的仅仅为推产品,很对使用者进行全面、系统
使用培训,尤其是关于发生故障或者可能成不良事件的处理
者预防施,因此很容易引发不良事件。而于目前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实际,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使用者或患者根本
知道该报、怎样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数量。
3

标签: #调研报告

摘要:

医疗器械调研报告(精选3篇)医疗器械调研报告篇1**县属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贫困县,人口57万。全县乡镇以上的医疗机构45家,具有经营二类以上医疗器械资格的经营企业37家。县级计生服务站一家。我县于20xx年起启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几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中建立了监测网络,收到的报告数量也逐年增多。20xx年收集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10例,20xx年全区40例。20xx年全县收集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60多例。但据推测,目前收集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依然与实际发生数量相差甚远,而且从已收集到的报告看,整体质量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重点监测品种的报告不多。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器械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笔者在此结合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经验,发表个人浅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一、原因分析:1、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任何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相关事务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目前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里面缺乏针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相应条款,《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至今仍未颁布。20xx年3月1日开始1实施的《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尽管在第二十三条规定了使用单位应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但对不上报行为无相应的处罚条款。这些已成为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根本原因。2、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认可。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比,具有相似作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则起步较晚。不仅如此,从管理者到生产企业再到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重要性都未真正认识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管理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不良事件监测是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方面不够重视;生产企业责任意...

展开>> 收起<<
医疗器械调研报告(精选3篇).docx

共14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