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VIP免费
3.0 2025-08-22 999+ 42.38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清明节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3 篇)
清明节调查报告范文 篇 1
一、导言
“清明”一词作为节气名始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
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但此时的“清明”只是一
个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划分标志。《四民月令》载:“清
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尚未蕴含与祭祖有关的民俗学意
义。祭祖活动仍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固定进行。唐初,出现了在清
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上坟拜扫、缅怀祖先的活动。《通典》卷五
十二《礼十二上陵》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
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寒食节在承载
祭祖职能的同时,却要求禁火,而上坟时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已入
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渐代替寒食节成为祭祀祖先
的日子。清明上坟要去郊外,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职
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渐取代了上巳节。清明日成为以祭祀祖先为
主要内容,兼带踏青游春,包含丰富礼俗仪式的传统节日。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
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
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
1
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
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
后人。祭祖心理早期始人对亡与自然规律的不与恐
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
血缘政组织模式的要,开始重祭祖心理的后两
的,对祖先进行“追孝”、“享孝”,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
各方面的孝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
教信仰
祭祖行为已成为以定农为生产式,以血缘
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
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耀祖意识更成为内
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辞旧迎新时的祭外,
主要以清明祭祖为主。
关中作为周制礼作,有丰富的民礼俗文。清
明祭祖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传统。民国年续修陕西通志
稿》记载,有“三月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人民祭墓烧纸
之上坟”,“清明折柳枝插门清明意”,“清明前
二日携冷面祭坟”,“为秋千,士游于郊,日青,
踏青也”丰富的礼俗活动。
XX 县作为周文京故地XX 县时,是礼
文明,农化发达之;西安城又使其成为较快
城市化水平较高县域,不为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范
2
XX 县XX 县的礼俗活动状况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传统礼俗的文
涵及其当地社会变化
为了全面关中农村各类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动
中的思,通对现代关中农村丧葬礼俗(丧、祭)
中的孝道状况及想根源进行分析评估,为关中农现有
合理化建议本项以关中地区XX 县XX 县
明祭祖问题进行社会问卷调查。调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以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问
调查在两计发放问210 份收回问200 份
卷有效率95.2%
二、卷分
()调查对的个人信息
访者居住城镇者(城市郊、乡镇)居住在农村者
持平(108∶92)性别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
中,20- 40 口比例最高(32.5%)其次20 岁以下人
(28%)60 岁以上人口仅占 16.5%历史原因,现在 40 岁
下的人群普遍历过传统文断层阶段复苏后的传统民俗
往陷入有“文”无“”的形式化境地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
认知是不于传统的,对清明祭祖活动价值双刃
“先认识,后实践”,在事清明祭祖活动时前人的因循
守旧更多了个体意与,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思实践
传统文化今日的方向
3
摘要:

清明节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清明节调查报告范文篇1一、导言“清明”一词作为节气名始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但此时的“清明”只是一个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划分标志。《四民月令》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尚未蕴含与祭祖有关的民俗学意义。祭祖活动仍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固定进行。唐初,出现了在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上坟拜扫、缅怀祖先的活动。《通典》卷五十二《礼十二上陵》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寒食节在承载祭祖职能的同时,却要求禁火,而上坟时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已入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渐代替寒食节成为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上坟要去郊外,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职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渐取代了上巳节。清明日成为以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兼带踏青游春,包含丰富礼俗仪式的传统节日。“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1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对死亡与自然规律的不解与恐惧,偏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朝正统性与巩固宗法制血缘政治组织模式的需要,开始重视祭祖心理的后两种目的,对祖先进行“追孝”、“享孝”,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孝观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反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祭祖行为已成为以稳定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血缘宗族为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续的纽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识、光宗耀祖意识更成为内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除了辞旧迎新时的家祭外,主要以清...

展开>> 收起<<
清明节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docx

共11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