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青衣练声(精选3篇)

3.0 2025-11-25 999+ 44.16KB 1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京剧青衣练声(精选 3 篇)
京剧青衣练声 篇 1
先从发声谈起。我的唱是真假声合用,更确切的说是主要的用
小嗓, 适当掺用一些近于大嗓的发声。这并不是这一句或某几个
字用小嗓, 另一句或某几个字用大嗓, 而是每一段、每一句、甚
至到每个字的发声都是大小嗓合用, 只不过根据字清、情真的要
求,使用程度有所不同。根据我的体会,京剧旦角的唱使用大小嗓
结合的发声方法, 有助于让观众听懂唱词。这也可以举地方戏为
旁证, 像评剧、黄梅戏等, 旦角的唱基本上是用大嗓, 不大存在
唱词听不懂的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大嗓( 真音)音质纯, 装饰音
少, 音量低, 浮音少的关系。
但是, 京剧的旦角又不能完全用大嗓, 完全用大嗓唱不像京
剧, 所以我采用大小嗓合用,唱起来既有京剧特色又使人易于听
懂。例如《碧波仙子》中的〔南梆子) “ 跃寒潭冲银雾忙把岸
上” , 其中的“ 潭” “ 雾” “ 上”三字在小嗓中掺用的大
嗓就多一些。“ 观看这人间的美好风光” , 其中的“ 观” “
光” 在小嗓中掺用的大嗓也多一些, 而“ 美” 和“ 风” 则用
的大嗓就少些。
要做到字清句明, 还要注意吐字的轻重、间隔和尖团等问
题。关于字音的轻重, 明代曲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 “
字母贯通三十六, 要分清浊重和轻; 会得这些立妙法, 世间无字
1
不知音。” 有人认为只要把每个字都用力重唱, 就会清楚, 其实
不一定。
有些字需要重唱, 如帮、涝、并、明、非、敷、奉、微… …
不重唱不易唱准。但, 并不是任何字都需重唱。我过去不大明白
这个道理, 差不多的字都重唱, 以为这样观众就能听清楚, 结果
倒把有的字唱“ 拙” 了, 观众反而更听不清楚。后来才逐渐体
会到有的字可以重唱, 有些字则须轻唱, 甚至有的字只是一带而
过, 效果反而好。通常一句唱词至少有七、八个字, 不仅在字义
上, 就是在字音上彼此也是有关联的, 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
地分辨轻重。例如: 《碧波仙子》
其中的“ 烂” 字若过分用力就会唱成“ 兰”字, 所以我唱
时, 从“ 石” 字就开注意,用个曲垫衬, 到了“ 烂” 字
轻轻一带,字音就了。为“ ” “ 石” “ 情” “
字都是声, “ 烂” 字是在声字中间的一的
声字, 使轻轻一带也能明地突出出来。又如《盘夫》中“
不是我兰贞容貌丑” , 其中的“ 兰” 字如果唱重了不但不好
听而且容易唱成“ 烂” 字, 如果轻轻一带, 这个“ 兰” 字反
而倒清楚悦耳
在一句唱词中字字的间隔如果不清楚全在一起, 字不
, 也不易听清。例如《妙常》中
承蒙开唱, 才清楚。又如《碧波仙子》
中“ 倒羞答答口难张”“咫尺天涯难相见” 这句中
2
的“ 答答”“咫尺”都开唱, 把字间间隔开, 就易听
清。
关于尖团字, 我字时基本上也是遵循“ 尖团分明” 的
则, 不过我也不完全拘泥于成法, 有时根据剧中人物感情的变化,
唱词中字和字的联系, 一些适当的改动。如《花田错》中
的“ 在桥前遇” ,其中的“ 仙” 和“ 按规矩
唱尖字,而我则把“ ” 字唱成团字, “ 仙” 字唱尖字,
个字距离太近, 都唱尖字, 既不好听, 又不清楚。此
有上字, 我也是基本上遵循成法的。但是, 到上字观众不
易听清, 也有改动的时。例如《盘夫》中的“ 夫妻
家” 其中的“ 知” 字的,而全句中声字少, 所
以我把这个字仍按唱。但同剧中另一句唱词“ 可知道朱买臣
十才中” , 同样是一个“ 知” 字, 但这一句中声字
多, 而“ 知” 字的,紧挨着的“ ” 字又是个上字,
所以我就把这个“ 知” 字用京音不上, 也易听清, 而
较符合人当时的语气情。我尖团字改与
则是: 一清楚易懂, 二悦耳动听, 根据具体情况, 对待不同
的唱和情感加以具体分,量是需要改动和如何改动
伴奏对唱关系大。我的乐队伴奏的声音一说是比较轻的,
的是为了突出和吐字, 特胡琴二胡的音量轻, 不让
胡琴与演员形竞赛, 繁复声把字、气口遮住。这
我是已故著名鼓演员云鹏发。白先
音不, 但字字真切, 句句入耳, 了发音、吐字的技巧高之
3
摘要:

京剧青衣练声(精选3篇)京剧青衣练声篇1先从发声谈起。我的唱是真假声合用,更确切的说是主要的用小嗓,适当掺用一些近于大嗓的发声。这并不是这一句或某几个字用小嗓,另一句或某几个字用大嗓,而是每一段、每一句、甚至到每个字的发声都是大小嗓合用,只不过根据字清、情真的要求,使用程度有所不同。根据我的体会,京剧旦角的唱使用大小嗓结合的发声方法,有助于让观众听懂唱词。这也可以举地方戏为旁证,像评剧、黄梅戏等,旦角的唱基本上是用大嗓,不大存在唱词听不懂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大嗓(真音)音质纯,装饰音少,音量低,浮音少的关系。但是,京剧的旦角又不能完全用大嗓,完全用大嗓唱不像京剧,所以我采用大小嗓合用,唱起来既有京剧特色又使人易于听懂。例如《碧波仙子》中的〔南梆子)“跃寒潭冲银雾忙把岸上”,其中的“潭”“雾”“上”三字在小嗓中掺用的大嗓就多一些。“观看这人间的美好风光”,其中的“观”“光”在小嗓中掺用的大嗓也多一些,而“美”和“风”则用的大嗓就少些。要做到字清句明,还要注意吐字的轻重、间隔和尖团等问题。关于字音的轻重,明代曲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字母贯通三十六,要分清浊重和轻;会得这些立妙法,世间无字1不知音。”有人认为只要把每个字都用力重唱,就会清楚,其实不一定。有些字需要重唱,如帮、涝、并、明、非、敷、奉、微……不重唱不易唱准。但,并不是任何字都需重唱。我过去不大明白这个道理,差不多的字都重唱,以为这样观众就能听清楚,结果倒把有的字唱“拙”了,观众反而更听不清楚。后来才逐渐体会到有的字可以重唱,有些字则须轻唱,甚至有的字只是一带而过,效果反而好。通常一句唱词至少有七、八个字,不仅在字义上,就是在字音上彼此也是有关联的,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分辨轻重。例如:《碧波仙子》其中的“烂”字若过分用力就会唱成“兰”字,所以我唱时,从“石”字就开始注意,用个曲折的垫衬,到了“烂”字轻轻一带...

展开>> 收起<<
京剧青衣练声(精选3篇).docx

共10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