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VIP专免
一、概念的界定
问题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产生的。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
和 造性。创
二、问题的提出
1、新 程改革的要求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
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
法。新课程改革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
是思 的原 力,是 新精神的基石, 意 是培养学生 新精神的切入点。识 维 动 创 问题 识 创
2、解决教学 的需要实际问题
在我 的教学 践中 一个奇怪的 象:低年 的儿童有 不完的 , 如:燕子们 实 发现 现 级 问 问题 诸 为
……什么会飞?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秋天树叶为什么会黄? 天上地下,鸟兽虫鱼,无
“ ”不引 孩子 的欲望。然而,随着学生年 的增 , 越来越少,探究的意 越来越发 问 龄 长 问题 识
“ ” “ ”弱。在课堂上常常出现 冷场 、教师唱 独角戏 的情况。该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严
重阻碍了学生发展。为什么会产生这类现象?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
,从而 醒学生的求知 情? 是我 教育者 思考、 研究的 。识 唤 热 这 们 应该 应该 问题
3、凸 文学科特点的需要显语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
责,语文课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重视交流表达的学科特点更凸显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
重要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课需要问题来激活,语文课
需要问题来牵引。
4、培养高素 人才的需要质
“ ”在 奥林匹克 数学、物理、化学等 中,我国的中学生得 牌数是最多的,可 什么我竞赛 奖 为
们培育出来的人才与诺贝尔奖无缘。通过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
强,但我们的学生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
的。是否会提 决定着人才的 量,决定着国家的前途。问 质
三、文献综述
“ ”中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很早就提出了 每事问 的
主张,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
“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 天工,只在每事 。胜问
美国在 20 世纪 80 “ ”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 问题解决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
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的意 与 。美国著名学者布 巴克很精辟地指出: 最精湛的教学 ,遵循的最高识 习惯 鲁 艺术
” “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 中国衡量教育成
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
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
提出的 教 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 越高,越有 意、越会问题 师 级 创
”突发奇想。
问题意识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前人已经论证了的。但
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而该项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相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的研究会取得一定实效。
二、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研究范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研究方法:观察法 行动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 个案分析法
三、研究的目标
1、通 学生的 意 培养的研究,解决学生上 只听 ,不会提 的 状,使过对 问题 识 课 讲问题 现 语
文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提
高问的价值;使学生会问,培养问的习惯,掌握提问的技巧。
2、在 文教学活 中培养学生独立、 新、 取的品 ,培养学生 新精神和 践能语 动 创 进质 创 实
力,充分激 学生的探究 情, 学生在学 活 中的主体性。发 热 发挥习 动
四、研究的原则
1、系 性原 :指在 形式和内容方法上构建一个完整体系。统 则 组织
(1)参与课题的所有成员分工协作,构建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组织体系。
(2“ ‘ ’)开展由一年级至六年级语文课堂活动研究,改变以往课堂 授课 意识太浓、课堂气
” “ ”氛沉闷 、 学生参与不足的弊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问题研究由易到难、螺
旋上升的体系。
(3)加强从备课、上课到课外拓展等多层次的研究,形成问题意识的立体研究体系。
2、 践性原 :充分 情境,交 学生 言 , 学生在 文 践活 中 疑实则创设问题 给发权 让 语实 动质问
,鼓励学生提 ,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 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提 意 ,提高学生的提难 问 见问 识
问能力,使学生养成提问习惯。
3、主体性原 : 堂教学中,教 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 学生的 极性,多则课 师 调动 积
鼓励、多指导,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由学会到会
学,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4、和 性原 :在 堂教学中,教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 生 的情感交流,谐 则 课 师 师 间
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5、 展性原 : 研究要着眼于学生的 展。要在激 学生提 趣、研究提 技发则课题 发 发 问兴问
巧、培养学生提问习惯上下功夫,使学生终身受益。
6、开放性原 :是指 堂教学中不 只是教 向学生的 向 ,而 存在 生之 、则课 应 师 单 传递 应师间
学生之间等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联系。
五、研究的内容
1、 生角色定位;师
2、 造和 堂氛 立学生信心;营 谐课围树
3、研究提 技巧;问
4“ ”、 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问题
六、研究的周期和阶段
研究的周期:两年为一周期
第一周期:20xx.12——20xx.11
第一 段: 准 段(阶实验 备阶 20xx.12——20xx.2)拟定、完善实验方案;组织实验教师开
会,明确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向学校提出承担实验申请。确定实验对象,培训实
验教师。
第二 段:全面 施 段(阶实阶20xx.3 ——20xx.12)全面实施实验方案,不定期召开研讨
会,交流会,示范课和优质课的展示会,边研究,边总结。
第三 段: 段(阶实验总结阶 20xx.1——20xx.11)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
告,测查报告,收集论文等。
七、实验的预期成果及形式
1、意 形 成果:识 态
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
善问、好问。
2、可 性成果:视
研究 告、 教 文集、 教案、学生成果集。实验 报 实验师论 优质课
摘要:
展开>>
收起<<
一、概念的界定问题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产生的。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造性。创二、问题的提出1、新程改革的要求课《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是...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shokzz
分类:免费论文
价格:3.9贝壳
属性:4 页
大小:40.24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