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高新区实验中学** 老师事迹材料 迎着 1995 年初秋的第一缕晨曦
轻快地走上讲台的女孩,想起那个为了一个学生的沉默而彻夜难眠的女孩,想起伤愈归来
„„教室里雷鸣般的掌声,想起曾经的泪水、痛苦以及欢笑和快乐 她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
„„ 她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星光 课堂上的激情澎湃、神采飞扬与平时的沉默寡言、心静如
水的她,往往会让你判若两人。她就是 20xx 年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20xx 年在全国
化学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的**高新区实验中学化学教研室主任**老师。笔者带着敬仰
的心情采访了徐老师。她参加工作十几年来连续送毕业班,曾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省首届创新实验大赛一等奖;省教学设计一等奖;省课件评比一等奖;省教改先进经验评
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在教学研究方面曾参与教育部立项课题《有效教学途径的方法研
究》获全国二等奖;参与省级立项课题《分点教学模式》的研究获省一等奖;撰写论文发
表在核心期刊《化学教育》20xx 年6月期上,并被选拔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化学教育教学
年会交流;撰写论文获省电化教育论文一等奖;在《山东教育导报》、《数理报》发表了
十几篇文章。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本人也多次获全国园丁奖、省优秀指
导教师奖。另外,还担任国家级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指导教师并受邀赴安徽师范大学
作报告;被评选为省教研室跟进式教学指导团队骨干教师、省 20xx 暑期远程研修初中化
学指导教师、**市网络教研核心组成员、**市骨干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市农村教师全员
培训指导教师、市优质课评委,多次受省、市教研员的邀请,参加编写省、市教研室组织
的教辅资料《初中化学配套练习册》等书。一位青年教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究其原
因概括起来有两点:即高尚的职业品质和崭新的专业理念。
一、落实
二、指向三。她说,一是知识技能,是最基础的最现实的东西,但是恰恰因为它的繁杂罗
列,就会产生多重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常常使求学者被围困在其中泥泞得裹足不前。如
果能拂去种种表象,找到一些武器能如庖丁解牛一样统率这些琐碎的知识,就是上了一层
楼,正如美国课程专家艾里克森主张的,事实不是学习的目的,更应该看到它们在承载基
本观念上的工具价值。只有超越事实,才能触摸到真谛。这就是构建过程方法的重要性。
如果能再提升,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人生的价值和魅力、世界
的价值和魅力,健康、积极、阳光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样的教育,
才散发着人性的光彩。新教材之所以强调:从生活走入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实就在
于促使学生在其感性的土壤里开出理性的花朵。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思维层次的提升,使
所学的东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多年的教学探索使她
深知:先调用生活实例来刺激他们,再循序渐进剥离出其精神内核。所以,丰富的生活经
验和深入的微观思考是化学学习永恒的主旋律,两者将并行支撑起教学骨架。正因为如
此,备课时她往往要把自己放逐到感性火源和理性海洋的交际带,万般踟蹰中逼迫自己想
通一条贯穿二者的通衢,那一刻满心交织着热烈与沁凉的甜蜜,仿佛看到自己耕耘的田地
“ ”里又萌发了一片绿。她时常告诫自己:教师的 传道 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
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设计突出强调三维立意,正是智慧教学的三重境界。谁能
登上这第三层楼,谁就能看到无限风光。所以,她尽量让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保留一
“”“”些 稚 、拙的执著品性,尽量让自己在浮华俗世之外,留存一些理想主义的教育情怀。
特别是理科的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的色彩,用感性去诠释理性,使课堂在理性的河流之
上,覆以温暖动人的金色阳光,去成就教育者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梦想,使教学更接近于教
育的本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徐老师生活上的朴素,做人上的低调,事
业上的追求卓越,教学上的精益求精,铸就了一名专家型教师的卓越品质与高尚情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