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青衣练声(精选3篇)
京剧青衣练声(精选3篇)京剧青衣练声篇1先从发声谈起。我的唱是真假声合用,更确切的说是主要的用小嗓,适当掺用一些近于大嗓的发声。这并不是这一句或某几个字用小嗓,另一句或某几个字用大嗓,而是每一段、每一句、甚至到每个字的发声都是大小嗓合用,只不过根据字清、情真的要求,使用程度有所不同。根据我的体会,京剧旦角的唱使用大小嗓结合的发声方法,有助于让观众听懂唱词。这也可以举地方戏为旁证,像评剧、黄梅戏等,旦角的唱基本上是用大嗓,不大存在唱词听不懂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大嗓(真音)音质纯,装饰音少,音量低,浮音少的关系。但是,京剧的旦角又不能完全用大嗓,完全用大嗓唱不像京剧,所以我采用大小嗓合用,唱起来既有京剧特色又使人易于听懂。例如《碧波仙子》中的〔南梆子)“跃寒潭冲银雾忙把岸上”,其中的“潭”“雾”“上”三字在小嗓中掺用的大嗓就多一些。“观看这人间的美好风光”,其中的“观”“光”在小嗓中掺用的大嗓也多一些,而“美”和“风”则用的大嗓就少些。要做到字清句明,还要注意吐字的轻重、间隔和尖团等问题。关于字音的轻重,明代曲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说:“字母贯通三十六,要分清浊重和轻;会得这些立妙法,世间无字1不知音。”有人认为只要把每个字都用力重唱,就会清楚,其实不一定。有些字需要重唱,如帮、涝、并、明、非、敷、奉、微……不重唱不易唱准。但,并不是任何字都需重唱。我过去不大明白这个道理,差不多的字都重唱,以为这样观众就能听清楚,结果倒把有的字唱“拙”了,观众反而更听不清楚。后来才逐渐体会到有的字可以重唱,有些字则须轻唱,甚至有的字只是一带而过,效果反而好。通常一句唱词至少有七、八个字,不仅在字义上,就是在字音上彼此也是有关联的,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分辨轻重。例如:《碧波仙子》其中的“烂”字若过分用力就会唱成“兰”字,所以我唱时,从“石”字就开始注意,用个曲折的垫衬,到了“烂”字轻轻一带...
2025-11-25
44.16KB 10 页 999+